随着虚拟货币非法交易带来的风险不断暴露,“虚拟货币监管” 成为维护金融秩序与公众财产安全的关键议题。所谓虚拟货币监管,并非对某种合法金融产品的规范,而是各国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针对虚拟货币兑换、交易、炒作等非法活动采取的管控措施,核心目标是遏制虚拟货币引发的金融风险、打击违法犯罪行为,守护正常经济金融秩序。在中国,虚拟货币监管始终保持高压态势,通过明确法律定性、强化平台整治、加强风险提示等手段,坚决阻断虚拟货币非法活动的蔓延。
从监管核心逻辑来看,虚拟货币监管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其非法属性,划清法律红线。虚拟货币并非法定货币,缺乏国家信用支撑,其交易炒作活动易衍生非法集资、金融诈骗、洗钱、传销等违法犯罪行为 —— 这是各国监管的共识,更是中国监管政策的核心出发点。早在 2017 年,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就发布《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》,明确将虚拟货币代币发行融资定性为 “非法金融活动”;2021 年,多部门再次联合发文,进一步强调虚拟货币兑换、交易、代币发行融资等行为均涉嫌违法犯罪,一律严格禁止。这种 “先定性、再整治” 的监管思路,从法律层面彻底否定了虚拟货币的合法地位,为后续监管行动奠定基础,也让公众清晰知晓参与虚拟货币交易的法律风险。
在具体监管措施上,虚拟货币监管聚焦于切断非法交易链条,打击平台与相关服务。一方面,中国对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及相关业务展开全面整治:关停境内非法虚拟货币交易平台,查处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的机构,阻断境外虚拟货币平台向境内用户提供服务的渠道。例如,部分非法平台通过境外服务器搭建交易网站,监管部门通过技术手段屏蔽其访问,同时对为平台提供资金流转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处罚,从 “资金端” 和 “渠道端” 双管齐下,遏制交易活动;另一方面,监管部门加强对虚拟货币相关 “衍生业务” 的打击,包括禁止虚拟货币挖矿、查处虚拟货币 “理财”“借贷” 等非法金融产品,避免风险向实体经济和普通投资者蔓延 —— 正如前文提到的 “5 倍杠杆” 等虚拟货币衍生交易,正是监管重点打击的对象,因其不仅放大风险,更涉嫌非法金融活动。
此外,虚拟货币监管还注重风险提示与公众教育,提升全民风险防范意识。中国人民银行、银保监会等部门通过官网、媒体报道、公益宣传等多种渠道,持续发布虚拟货币风险提示,揭露虚拟货币 “高收益” 噱头背后的骗局,提醒公众 “虚拟货币交易不受法律保护”“参与即面临本金损失风险”。针对部分不法分子利用 “元宇宙”“区块链创新” 等概念包装虚拟货币的行为,监管部门也及时澄清概念,避免公众被误导。这种 “整治与教育并行” 的监管方式,既打击了已存在的非法活动,也从源头减少了潜在受害者,形成 “不敢参与、不能参与、不想参与” 的社会氛围。
需要强调的是,虚拟货币监管并非 “临时举措”,而是维护金融安全的长期需求。虚拟货币无真实价值支撑,其价格波动完全由投机资金主导,且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,若不加以监管,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,损害公众财产安全。中国的虚拟货币监管政策,始终以 “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、维护金融秩序稳定” 为核心,既不认同虚拟货币的 “投资属性”,也坚决打击任何形式的非法交易活动。
未来,随着虚拟货币非法活动形式不断变异,监管手段也将持续升级,通过技术监测、跨部门协作、国际合作等方式,进一步压缩虚拟货币非法活动空间。公众应始终牢记:虚拟货币交易属于非法金融活动,任何规避监管、参与交易的行为,都将面临法律风险与财产损失。唯有远离虚拟货币,选择合法金融渠道,才能真正守护自身财产安全。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