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虚拟货币相关非法活动的滋生,“虚拟货币被骗” 案件频发,但因虚拟货币在我国的非法属性,此类案件的定性、侦查与维权均面临特殊挑战。结合前文对 “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属非法金融活动” 的界定,厘清虚拟货币被骗案件的性质、常见类型及法律后果,能帮助公众更清醒地认识风险,避免陷入 “既遭损失又难维权” 的困境。
从法律定性来看,虚拟货币被骗案件通常根据具体行为模式,被认定为诈骗罪、集资诈骗罪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,部分案件还可能涉及洗钱罪、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关联罪名。我国法律虽不承认虚拟货币的法定货币地位,也不保护虚拟货币交易,但这并不意味着 “虚拟货币被骗后无法追责”—— 若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通过虚构事实、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他人用于购买虚拟货币的资金,或打着 “虚拟货币投资”“元宇宙代币发行” 等旗号非法集资,其行为已触犯刑法,需承担刑事责任。例如,有人伪造 “虚拟货币交易平台”,以 “高收益、低风险” 为诱饵吸引用户充值,后卷款跑路,此类行为就会被认定为诈骗罪;若某机构未经批准发行 “虚拟货币”,承诺 “持币分红”“定期回购”,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,则可能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或集资诈骗罪。
从常见案件类型来看,虚拟货币被骗主要集中在三类场景,且均与虚拟货币的非法属性紧密相关:一是虚假交易平台诈骗,不法分子搭建仿冒正规平台的虚假网站或 APP,以 “低手续费、高杠杆” 为噱头吸引用户注册,待用户充值资金(或转入虚拟货币)后,通过冻结账户、关闭平台等方式卷款潜逃。此类案件中,平台多为 “三无” 机构,服务器架设在境外,侦查难度极大。二是 **“挖矿” 投资诈骗 **,骗子以 “联合挖矿”“云算力出租” 为由,声称 “投入资金即可分得虚拟货币收益”,实则将用户资金挪作他用或直接据为己有。如前文所述,虚拟货币挖矿在我国已被明令禁止,此类 “挖矿投资” 本身就是非法活动,参与者被骗后更难维权。三是 **“虚拟货币理财” 诈骗 **,不法分子推出 “虚拟货币定投”“质押生息” 等产品,承诺 “保本保息、短期高回报”,利用虚拟货币价格波动制造 “收益假象”,吸引用户投入资金后,通过 “拆东墙补西墙” 的方式维持骗局,最终因资金链断裂崩盘。
尽管虚拟货币被骗案件可被刑事追责,但受害者面临的维权困境仍十分突出,这与虚拟货币的非法属性直接相关:首先是证据固定难,虚拟货币交易多通过境外平台、匿名钱包进行,资金流向隐蔽,受害者难以提供清晰的交易记录、资金转账凭证,部分平台甚至不保留交易数据,导致侦查机关难以锁定犯罪嫌疑人。其次是资金追回难,不法分子常将骗得的资金通过虚拟货币多次转账、兑换,或转移至境外账户,即便案件侦破,资金也可能已被挥霍或转移,受害者难以全额追回损失。最后是法律保护边界模糊,若受害者本身参与的是虚拟货币交易、挖矿等非法活动,其 “被骗资金” 属于非法资金,即便追回,也可能因 “用于非法活动” 被依法没收,无法返还给受害者 —— 例如,某人因参与非法虚拟货币交易被骗,即便骗子被判刑,其被骗资金也可能不予返还,这正是 “参与非法活动需自担风险” 的体现。
公众需深刻认识到:虚拟货币被骗案件的根源,在于参与了本身就不受法律保护的虚拟货币相关活动。试图通过虚拟货币 “投资获利”,本身就是在 “与虎谋皮”,既可能遭遇诈骗,还可能因资金涉及非法活动面临损失无法追回的风险。远离所有虚拟货币交易、挖矿、理财等活动,选择银行理财、基金等合法金融渠道,才是避免被骗、守护财产安全的唯一路径。若不幸遭遇虚拟货币被骗,应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,尽可能提供交易记录、聊天记录等证据,配合侦查工作,但需做好 “资金难以全额追回” 的心理预期。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