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全球已有超 130 个国家和地区在推进法定数字货币(CBDC)研发,我国央行更是将数字人民币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战略布局,从 2014 年启动研究至今,已实现从技术试验到规模化应用的跨越。央行积极发展数字货币,并非简单顺应技术潮流,而是基于保障货币主权、优化金融体系、服务民生需求、应对国际竞争的多重考量,每一项动因都与国家经济金融发展的核心目标紧密关联。
动因一:捍卫货币主权,应对私人数字货币与国际货币体系挑战
随着比特币、稳定币等私人数字货币的兴起,其去中心化特性与跨境流通能力,对传统法定货币的地位构成潜在冲击。部分私人稳定币(如 USDT)凭借与美元锚定的属性,已在部分地区替代法定货币用于支付,若任其无序发展,可能削弱央行对货币流通的控制力,甚至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率。同时,在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,各国跨境支付高度依赖 SWIFT 系统,面临 “金融断联” 风险。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,可依托国家信用构建自主可控的货币流通体系,避免私人数字货币对货币主权的侵蚀;同时通过法定数字货币的跨境应用,逐步降低对美元结算体系的依赖,提升本国货币在国际经贸中的话语权。例如我国数字人民币在跨境贸易试点中,已实现与东盟部分国家的本币直接结算,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了新路径。

动因二:优化金融服务,提升支付效率与普惠性
传统支付体系存在效率低、成本高、覆盖不足等痛点:零售端现金结算需人工清点,耗时耗力;跨境支付依赖多家中介机构,结算周期长达 3-5 天,手续费占比可达 1%-3%;部分偏远地区因银行网点不足,大量人群无法享受基础金融服务(即 “金融排斥”)。央行发展数字货币,可通过技术创新破解这些难题:数字人民币依托 “支付即结算” 特性,实现秒级到账,且不收取额外手续费,大幅降低支付成本;其 “银行账户松耦合” 设计,允许用户无需开立银行账户,仅凭手机等终端即可使用,有效覆盖偏远地区无银行账户人群。截至 2025 年,我国数字人民币已在农村地区覆盖超 2000 万个支付场景,帮助数百万村民便捷接收政府补贴、购买农资,填补了金融服务空白。
动因三:强化金融监管,防范违法犯罪与维护金融稳定
数字货币的可追溯性的可控匿名性,为央行构建更精准的金融监管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。在传统现金流通中,资金流向难以追踪,易被用于洗钱、恐怖融资、偷税漏税等违法活动;而数字人民币的每一笔交易都可实时上链记录,监管部门可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,精准监控资金流向,及时发现异常交易行为。例如在某起跨境洗钱案件中,监管部门通过数字人民币的交易追溯功能,快速锁定资金流转路径,仅用 72 小时就破获涉案金额超亿元的犯罪团伙。同时,央行可通过数字人民币的流通数据,更清晰地掌握社会消费趋势、产业资金流动情况,为制定货币政策(如调整利率、控制货币供应量)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撑,提升宏观调控的科学性,维护金融体系稳定。

动因四:赋能数字经济,推动经济转型升级
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,传统货币形态已难以完全适配数字场景下的交易需求,而央行数字货币作为数字化的法定货币,可成为连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重要纽带。一方面,数字人民币可与智能合约技术结合,实现 “条件支付”—— 例如在供应链金融中,企业可通过数字人民币设置 “货到付款” 智能合约,货物验收后资金自动划转,避免应收账款拖欠问题;另一方面,数字人民币的流通数据可作为 “数字资产”,为企业信用评估、精准营销提供依据,助力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。此外,央行数字货币还可赋能政务服务、智慧城市等领域,例如我国部分城市已实现用数字人民币缴纳税费、社保、交通罚款,通过 “资金直达账户” 避免截留挪用,提升政务服务效率,推动数字政府建设。
综上,央行积极发展数字货币,是应对全球金融格局变化、服务国家经济战略的必然选择。它不仅是货币形态的创新,更是金融基础设施的升级,未来将在保障货币主权、优化金融服务、赋能数字经济等方面持续发挥重要作用,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