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国内加密货币早期发展历程中,李笑来是颇具争议的 “标志性人物” 之一,其与比特币的交集常被市场讨论,而 “李笑来什么时候入手比特币” 更是不少人关注的焦点。根据李笑来本人公开著作、访谈及行业史料,他接触并入手比特币的时间集中在 2011 年,这一决策既源于偶然的信息接触,也与当时比特币的市场处境及他的认知判断密切相关。
从具体时间节点来看,李笑来在 2011 年上半年首次了解比特币,并于同年下半年开始实际入手。他在《财富自由之路》《韭菜的自我修养》等著作中提及,2011 年年初,他通过朋友的推荐首次听说 “比特币” 这一概念 —— 当时比特币诞生仅 2 年,全球认知度极低,价格也长期徘徊在 1 美元以下,甚至被多数人视为 “无价值的数字玩具”。初期李笑来并未立即投资,而是花费数月时间研究比特币的底层逻辑(如中本聪白皮书、区块链技术、去中心化特性),直至 2011 年 6 月前后,他确认比特币的技术价值与潜在前景后,才开始通过早期海外交易平台(如 Mt. Gox,当时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)少量买入比特币。
进一步追溯,2011 年下半年成为李笑来集中入手比特币的关键阶段。据他在公开演讲中所述,2011 年 7 月,比特币价格曾短暂飙升至 30 美元,随后因 Mt. Gox 被黑客攻击等事件暴跌至 2 美元左右,市场陷入恐慌。正是在这一 “价格低谷期”,李笑来判断比特币的技术价值未因价格波动而改变,反而因低价具备了更高的投资性价比,因此加大了买入力度,陆续积累了大量比特币。此后数年,他虽有少量波段操作,但核心持仓长期保留,成为早期国内持有比特币数量最多的投资者之一,也因此被市场称为 “中国比特币首富”(该称号存在争议,李笑来本人未完全证实)。
从入手背景与逻辑来看,李笑来选择在 2011 年布局比特币,并非盲目跟风,而是基于三点核心判断:一是对比特币 “去中心化电子现金” 定位的认可,他认为比特币解决了传统货币依赖中心化机构的痛点,在数字时代具备长期价值;二是对稀缺性的看重,比特币 2100 万枚的固定总量设计,让他认为其具备 “数字黄金” 的对冲属性,可对抗法币超发风险;三是对早期技术红利的把握,2011 年比特币仍处于技术普及初期,市场认知空白大,他判断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成熟,比特币的价值会逐步被认可。此外,李笑来当时的职业身份(英语教师、天使投资人)也让他具备更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与风险承受能力,能够接受比特币这一 “新兴资产” 的高波动性。
需要注意的是,李笑来的比特币投资经历伴随诸多争议,如后期涉及的 “币圈项目站台”“录音门事件” 等,且中国自 2021 年起已明确禁止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,其早期投资行为不具备可复制性,也不代表当前监管环境下的合规方向。从历史视角看,他 2011 年入手比特币的决策,本质是早期技术爱好者对新兴事物的尝试,反映了比特币在国内早期传播阶段的市场生态。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