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虚拟货币相关信息鱼龙混杂的当下,不少人被错误言论误导,陷入非法交易陷阱。结合前文对虚拟货币非法属性、交易风险、监管态度等内容的分析,厘清关于虚拟货币的正确说法,能帮助公众建立清晰认知,远离风险。
首先,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在我国属于非法金融活动,这是明确的法律定性。我国自 2013 年起就陆续出台政策规范虚拟货币,2021 年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更是明确指出,虚拟货币兑换、交易等业务活动,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、非法集资、金融诈骗、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,一律依法取缔。这意味着,无论是虚拟货币现货交易、合约交易,还是 “挖矿” 活动,均不受法律保护,参与此类业务不仅面临财产损失风险,还可能触及法律红线。此前有投资者因参与虚拟货币交易被诈骗,虽报警处理,但因交易本身非法,最终难以追回损失,这正是法律定性的实际体现。
其次,虚拟货币无实际价值支撑,价格波动完全由投机情绪主导。虚拟货币并非法定货币,没有国家信用背书,也不与任何实物资产、实体经济挂钩,其所谓的 “价值” 仅来自市场投机者的共识。正如前文所述,比特币、以太坊等虚拟货币价格单日涨跌超 20% 是常态,甚至可能因项目方跑路、平台倒闭等因素 “归零”。部分人认为 “虚拟货币有技术价值所以值得投资”,实则是被误导 —— 虚拟货币依托的区块链技术虽有创新意义,但技术本身与虚拟货币的投机属性无关,不能成为其具备价值的依据。
再者,参与虚拟货币交易面临多重不可控风险,且维权困难。从交易环节来看,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多为境外非法平台,存在人为操控价格(如砸盘、拉盘)、挪用用户资金、卷款跑路等风险;从自身操作来看,合约交易中的高杠杆机制可能导致投资者本金瞬间清零,即便是现货交易,也可能因价格暴跌遭受重大损失。更关键的是,由于虚拟货币交易非法,投资者遭遇风险后难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。例如,有用户在虚拟货币平台遭遇 “爆仓”,怀疑平台恶意操控,但因交易不受法律保护,无法通过诉讼要求平台赔偿,只能自认倒霉。
另外,虚拟货币与数字人民币有着本质区别,不能混淆。数字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,与纸质人民币具有同等法律地位,其发行、流通均受国家严格监管,核心是服务实体经济、便利民生支付;而虚拟货币是非法投机工具,危害金融秩序与公众财产安全。部分人将 “数字人民币推广” 与 “虚拟货币合法化” 关联,这是严重误解 —— 我国推广数字人民币的同时,始终对虚拟货币保持高压监管态势,二者不存在任何关联。
最后,我国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态度明确且持续收紧,不存在 “放松监管” 的可能。近年来,我国不断加强对虚拟货币 “挖矿”、交易、兑换等环节的监管,封堵境外交易平台境内访问渠道、打击非法资金流转、查处相关违法犯罪案件。监管部门多次强调,虚拟货币相关活动危害极大,将持续采取措施防范化解风险。因此,认为 “未来虚拟货币可能在我国合法化” 的说法完全错误,公众切勿抱有侥幸心理。
综上,关于虚拟货币的正确认知可总结为:非法属性明确、无实际价值、风险极高、与合法事物界限清晰、监管持续收紧。公众需彻底摒弃对虚拟货币的错误幻想,远离所有虚拟货币相关业务,选择银行理财、基金、股票等合法金融渠道,才是守护财产安全、实现资产稳健管理的正确路径。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