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,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曾一度吸引众多目光,然而,其背后隐藏的风险与非法本质,却让无数投资者深陷泥潭。了解虚拟货币相关业务的内涵与外延,认清其危害,是公众远离风险、守护财产安全的关键。
虚拟货币相关业务,涵盖了围绕虚拟货币展开的一系列经济活动。常见类型包括虚拟货币的发行、交易、兑换以及为其提供服务等。虚拟货币发行,是指创建并向市场投放新的虚拟货币,如比特币、以太坊等加密货币的初始发行。在早期,比特币通过 “挖矿” 机制,让参与者利用计算机算力解复杂数学题,成功解题者便能获得新发行的比特币,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发行新币并分配给 “矿工”。交易业务则是投资者在各类交易平台上买卖虚拟货币,试图通过价格涨跌获取差价收益,如投资者在虚拟货币价格低时买入比特币,待价格上涨后卖出获利。兑换业务涉及将虚拟货币与法定货币(如人民币、美元等)或其他虚拟货币进行交换,像将以太坊兑换成比特币,或者将比特币兑换为人民币。服务业务包含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平台、技术支持、行情分析、投资咨询等,如一些交易平台为用户提供虚拟货币交易界面、交易数据统计等服务,还有部分机构或个人打着 “专家” 旗号,为投资者提供虚拟货币投资建议。
但在中国,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。早在 2013 年,人民银行等部委联合发布的《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》,就明确表示虚拟货币 “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”。2017 年的《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》以及 2021 年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,更是将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。这是因为虚拟货币缺乏国家信用支撑,价格波动毫无规律,容易被不法分子操纵,扰乱金融秩序。以比特币为例,其价格曾在短时间内从数万美元暴跌至数千美元,让众多投资者血本无归。
参与虚拟货币相关业务,投资者将面临诸多风险。市场风险首当其冲,虚拟货币价格波动剧烈且无涨跌幅限制,24 小时不间断交易,受全球经济形势、政策消息、投资者情绪等因素影响,价格可在瞬间大幅涨跌,投资者极难准确预判走势。如 2024 年 5 月 19 日,比特币价格从单枚约 43000 美元的高点迅速跌落,一度跌至 29000 美元附近,最大跌幅超过 30%,众多投资者瞬间爆仓,损失惨重。平台风险也不容忽视,部分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技术不稳定,易遭受黑客攻击,导致用户资产被盗;一些平台甚至是不法分子设立的诈骗平台,在吸引投资者大量资金后,直接卷款跑路。此外,虚拟货币市场还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与操纵风险,少数大户或机构可通过大量买卖虚拟货币、散布虚假消息等手段操纵价格,普通投资者因缺乏全面准确信息,在交易中处于劣势,极易被误导,做出错误投资决策。
从法律后果看,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不受法律保护。一旦因虚拟货币交易产生纠纷,投资者无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。若投资者参与虚拟货币交易,导致资金损失,只能自行承担后果;若因虚拟货币交易涉及洗钱、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行为,还将面临法律制裁。例如,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法院曾审结一起案件,被告人因帮人将违法犯罪资金兑换成虚拟货币,从中赚取佣金获利,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。
公众必须认清虚拟货币相关业务的非法本质与巨大风险,坚决远离此类业务。选择银行、证券等合法金融渠道进行投资,才是保障自身财产安全与合法权益的正确做法。任何试图通过虚拟货币业务 “一夜暴富” 的幻想,最终都可能演变为 “一夜赤贫” 的悲剧,只有坚守法律底线,保持理性投资态度,才能避免陷入虚拟货币的 “财富陷阱”。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