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兴起,不少人好奇 “元宇宙用的是什么虚拟货币”。事实上,元宇宙作为一个虚拟数字空间,目前并无统一的官方虚拟货币,不同元宇宙平台或场景中使用的 “货币” 形态各异,且多数与此前被监管禁止的虚拟货币存在关联,背后潜藏着诸多非法交易风险,需警惕其对金融秩序与公众财产安全的威胁。
从当前元宇宙的发展现状来看,其 “货币” 体系呈现明显的多样性与平台独立性。部分元宇宙项目会自行发行专属的虚拟代币,作为平台内的交易媒介,用于购买虚拟土地、数字藏品、角色装备等虚拟资产。例如,某海外元宇宙平台发行的代币,用户可通过在平台内完成任务、交易虚拟资产等方式获取,再用于平台内的各类消费;还有一些元宇宙项目则直接采用已有的主流虚拟货币(如比特币、以太坊)作为交易工具,依托现有虚拟货币的流通性,降低用户进入门槛。但无论哪种形式,这些 “货币” 本质上都属于虚拟商品范畴,并非法定货币,缺乏国家信用支撑,价格完全由市场炒作决定,波动剧烈且无规律可循。
值得注意的是,元宇宙中的这些虚拟货币,与此前引发平台差价、涉嫌非法交易的虚拟货币并无本质区别,甚至因元宇宙的虚拟属性,风险更易被放大。一方面,元宇宙虚拟货币的价值锚点极为模糊 —— 其对应的虚拟资产(如虚拟土地、数字藏品)本身不具备真实使用价值,仅依赖 “元宇宙未来前景” 的概念炒作,价格泡沫严重;另一方面,元宇宙场景的封闭性与匿名性,可能成为不法分子从事洗钱、非法集资、诈骗的 “温床”。例如,部分不法分子以 “元宇宙投资”“虚拟货币增值” 为噱头,诱导公众购买元宇宙专属代币,承诺高额回报,实则是借助元宇宙概念进行传销或诈骗,一旦资金链断裂,投资者将血本无归。
从中国监管层面来看,元宇宙中的虚拟货币同样被纳入严格监管范畴。中国早已明确禁止任何虚拟货币的兑换、交易等非法活动,无论是传统虚拟货币,还是元宇宙场景下的专属代币,只要涉及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的双向兑换、交易炒作,均涉嫌违法犯罪。此前多部门联合发文强调,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,严禁任何个人和机构参与,这一监管态度同样适用于元宇宙中的虚拟货币行为。此外,针对元宇宙中可能出现的虚拟资产炒作、非法金融活动,监管部门也在持续加强监测与打击,防范风险向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传导。
公众需清醒认识到,元宇宙的核心价值在于数字技术对生活、工作场景的优化,而非借助虚拟货币进行投机炒作。所谓 “元宇宙虚拟货币”,本质上仍是缺乏真实价值支撑的投机工具,其背后的非法交易风险不容忽视。在参与元宇宙相关活动时,应坚决远离任何虚拟货币交易,避免被 “高收益”“新概念” 诱惑;若有数字消费需求,需通过合法合规的平台与工具(如数字人民币),切实保障自身财产安全,共同维护健康的金融秩序与数字经济环境。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