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,“虚拟货币”“数字货币” 等概念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,不少人会产生 “人民币是否会推出虚拟货币” 的疑问。但事实上,中国从未发行过官方人民币虚拟货币,且始终对各类虚拟货币的非法活动保持高压监管态势。厘清虚拟货币与法定数字货币的本质区别,了解人民币数字化的正确发展方向,才能避免陷入概念混淆与认知误区。
首先需明确,虚拟货币并非法定货币,其本质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,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。从比特币、以太坊到各类空气币,这些虚拟货币往往依托区块链技术发行,却缺乏真实价值支撑,价格波动剧烈,且容易被用于洗钱、非法集资、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,严重扰乱金融秩序与公众财产安全。早在 2017 年,中国就发布《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》,明确禁止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;2021 年,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发文,进一步强调虚拟货币兑换、交易等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、非法集资、金融诈骗、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,一律严格禁止,坚决依法取缔。这一系列监管举措,既是对公众财产安全的保护,也是对金融体系稳定的维护,从根本上否定了 “人民币虚拟货币” 存在的可能性。
与虚拟货币不同,中国正在稳步推进的是法定数字货币 —— 数字人民币的研发与试点。数字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,与实物人民币等价,具有价值尺度、流通手段、支付手段等法定职能,其发行与流通受国家法律保护,背后有国家信用作为坚实支撑。从 2019 年开始,数字人民币先后在深圳、苏州、雄安新区、成都等多个城市开展试点,覆盖消费支付、政务服务、交通出行、跨境贸易等多个场景:在深圳,市民可通过数字人民币红包在商超购物;在苏州,数字人民币被用于公务员薪资发放;在跨境贸易领域,数字人民币也已实现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结算测试。截至 2024 年底,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 1000 万个,交易金额突破 10 万亿元,逐步融入公众日常生活与经济社会发展。
数字人民币的研发与推广,并非为了替代实物人民币,而是为了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支付需求,提升支付效率、降低交易成本、增强金融普惠性。对于普通民众而言,使用数字人民币无需绑定银行账户,可直接进行离线支付,既方便了老年人、农村居民等群体的使用,也在断网、弱网环境下保障了支付畅通;对于企业与商家,数字人民币的实时到账特性减少了资金周转成本,其可追溯性也有助于防范洗钱、偷税漏税等违法活动;在跨境贸易中,数字人民币的使用能够规避汇率波动风险,降低对美元等国际储备货币的依赖,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健发展。
当前,仍有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公众对 “虚拟货币” 与 “法定数字货币” 的概念混淆,炒作所谓 “人民币虚拟货币”“数字人民币加盟” 等虚假项目,骗取公众资金。对此,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多次提醒,公众应认清虚拟货币的非法本质,坚决抵制任何虚拟货币交易炒作行为,切勿相信 “保本高收益”“官方授权” 等虚假宣传。若有支付需求,应通过正规渠道使用数字人民币或其他合法支付工具,维护自身财产安全与金融秩序稳定。
人民币的数字化发展始终遵循法定、安全、普惠的原则,数字人民币的推进是中国金融创新的重要实践,而非对虚拟货币的认可。未来,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的不断扩大、应用场景的持续丰富,其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,为公众带来更便捷、安全的支付体验,而 “人民币虚拟货币” 则始终是不符合政策导向与法律规定的伪命题。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