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及 “银行数字货币”,当前国内核心指向由商业银行参与运营的数字人民币 —— 作为央行数字货币的落地载体,银行在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中承担关键角色,其相关服务的启动时间与试点进程紧密衔接,且已进入 “常态化使用” 阶段,并非处于 “待启动” 状态。若要明确 “什么时间开始使用”,需从银行参与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时间节点、现有服务范围及应用场景展开,才能全面把握其使用现状与发展脉络。
从银行正式参与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时间来看,2019 年末是重要起点。彼时,中国人民银行选择工商银行、农业银行、中国银行、建设银行作为首批试点银行,同步在深圳、苏州、雄安新区、成都及北京冬奥会场景启动数字人民币测试。这意味着从 2019 年末起,上述四家银行已开始在指定地区为用户提供数字人民币钱包开通、充值、支付等基础服务 —— 例如,深圳部分试点社区的居民可通过建设银行 APP 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,在合作商户处使用数字货币消费,成为银行数字货币服务的首批体验者。
2020 年起,银行参与范围与服务能力进一步扩展。一方面,试点银行从 4 家增至 7 家,新增交通银行、邮储银行、招商银行,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;另一方面,试点地区从 5 个扩展至 11 个(新增上海、海南、长沙、西安、青岛、大连),银行在这些地区逐步铺开线下服务网点 —— 用户可前往银行柜台,在工作人员协助下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,甚至申领 “硬钱包”(如卡片式、手环式设备),满足老年群体等无智能手机用户的使用需求。这一阶段,银行数字货币服务已从 “局部测试” 转向 “小规模普及”,2020 年深圳开展的 “礼享罗湖” 数字人民币红包活动,就有超过 100 万用户通过试点银行 APP 参与,标志着银行数字货币服务开始面向大众。
2022 年至今,银行数字货币服务进入 “常态化使用” 阶段,不再受限于特定时间或区域。2022 年 4 月,央行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,新增天津、重庆等多个城市,同时将北京、张家口从 “冬奥会专项试点” 转为常态试点,至此,全国多数省会城市与重点城市均已覆盖银行数字货币服务。目前,无论是工商银行、农业银行等国有大行,还是招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,其全国范围内的网点与手机 APP 均已上线数字人民币服务:用户无需等待特定时间,只需在银行 APP 内搜索 “数字人民币” 专区,完成实名认证(绑定身份证、银行卡),即可即时开通钱包,生成支付二维码 —— 在支持数字人民币的商超、餐饮、交通等场景中,扫码即可完成支付,流程与微信、支付宝一致,且无任何手续费。
从具体使用场景的推进时间来看,银行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随试点逐步丰富。2020 年以线下小额消费为主,如便利店购物、公交乘车;2021 年拓展至线上平台,用户可通过银行 APP 内的数字人民币钱包,在京东、美团等平台付款;2022 年起,政务服务场景逐步落地,例如在西安、成都等城市,用户可通过银行渠道用数字人民币缴纳水电费、社保费;2023 年至今,企业端应用加速推进,部分银行开始为企业提供数字人民币工资代发、供应链结算服务,进一步拓展了银行数字货币的使用边界。
需注意的是,银行数字货币服务虽已 “常态化”,但仍处于 “持续优化” 阶段。例如,部分偏远地区的银行网点可能暂未全面普及数字人民币线下服务,部分老年用户对手机 APP 操作不熟悉,银行正通过增设线下指导专员、推广 “硬钱包” 等方式解决这类问题。未来,随着技术迭代与场景拓展,银行数字货币服务将更便捷、更普惠,但不会再有 “统一启动时间”—— 当前用户只要持有试点银行账户,即可随时通过线上或线下渠道使用银行数字货币服务。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