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行数字货币(CBDC)作为法定货币的数字化形态,其法律框架的构建是全球各国推进数字货币进程中的核心议题。从全球范围来看,央行数字货币法律的落地时间因各国国情、技术成熟度和监管思路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,呈现出 “探索中推进、试点中完善” 的特点。
从国际实践来看,部分国家已率先迈出法律制定的关键步伐。2020 年,巴哈马成为全球首个正式发行央行数字货币 “沙元” 的国家,并同步出台了《数字资产与注册法案》,为其流通提供法律依据,实现了法律与数字货币发行的同步落地。欧盟则采取渐进式立法策略,2023 年推出的《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》(MiCA)虽未专门针对央行数字货币制定条款,但为未来数字欧元的法律框架奠定了基础,预计数字欧元的专项立法将在 2025-2026 年完成。新加坡、日本等亚洲国家通过修订《货币发行法》《支付服务法》等现有法律,将央行数字货币纳入监管范畴,避免了从零开始的立法周期,这种 “修法优先” 的模式使其法律落地时间相对提前。
我国对数字人民币的法律构建采取 “试点先行、立法跟进” 的路径,目前尚未明确具体落地时间,但已进入关键推进阶段。2022 年,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《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》白皮书明确提出 “研究制定数字人民币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”,标志着法律框架设计正式提上日程。在地方试点中,深圳、苏州等城市通过出台《数字人民币试点管理办法》等规范性文件,为法律落地积累实践经验。从立法流程来看,数字人民币相关法律需经过草案起草、征求意见、人大审议等环节,参考我国《人民币管理条例》的修订周期,结合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成熟度,业内普遍预测其专项法律或在 2025-2027 年间正式落地。
影响央行数字货币法律落地时间的核心因素包括三个方面。一是技术成熟度,法律需明确数字货币的技术标准、安全规范等内容,这依赖于底层技术的稳定运行,例如我国数字人民币在双离线支付、跨境结算等技术场景的持续优化,将直接影响法律条款的细化程度。二是监管协调,央行数字货币涉及支付体系、反洗钱、个人隐私保护等多个领域,需要央行、金融监管总局、工信部等多部门协同立法,部门间的权责划分和流程协调会拉长立法周期。三是社会接受度,法律落地前需充分吸纳公众、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意见,2023 年我国数字人民币试点覆盖超 5600 万对公和个人钱包,这些实际使用中的反馈将成为法律条款调整的重要依据。
从法律需涵盖的核心内容来看,央行数字货币的法律框架需明确其法定地位、发行机制、流通规则和监管责任。例如,需在法律层面界定数字人民币与实物人民币的等价性,规定商业银行的兑换义务;明确 “双层运营体系” 中央行与运营机构的法律关系;细化反洗钱、反恐怖融资的合规要求等。这些内容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法律落地不可能一蹴而就,需要与技术迭代、市场实践形成动态适配。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