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球法定数字货币研发浪潮中,我国始终保持前沿布局,目前官方唯一明确研发并推广的数字货币是数字人民币(e-CNY)。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法定货币,它并非私人加密货币或小众代币,而是立足我国货币体系、服务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基础设施,其研发与推广贯穿 “安全可控、普惠创新” 的核心逻辑,已从技术试验阶段迈入规模化应用与国际探索的新阶段。
数字人民币的核心定位是 “法定货币的数字化形态”,与实物人民币(纸币、硬币)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经济价值,这是其区别于各类私人数字货币的本质特征。从货币属性来看,它以国家信用为支撑,具有法偿性 ——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境内不得拒绝接受数字人民币支付,这一属性源于《中国人民银行法》对法定货币的明确规定。在运营体系上,数字人民币采用 “中心化管理、双层运营” 模式: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发行主体,负责顶层设计、总量调控与全生命周期管理;商业银行、支付机构等指定运营机构则承担向公众提供兑换、流通服务的职能,既保留了传统货币发行的管理优势,又依托市场力量提升服务效率。
从研发历程来看,数字人民币的探索始于 2014 年,经过十余年技术迭代已形成成熟体系。2014 年,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小组,启动专项研究;2016 年设立数字货币研究所,完成第一代原型系统搭建;2017 年末经国务院批准,正式组织商业机构开展研发试验;2019 年底在深圳、苏州等地区开启试点,逐步覆盖零售支付、政务服务等场景。截至 2025 年,数字人民币已完成从 “国内试点” 到 “国际运营” 的关键跨越 ——9 月在上海揭牌的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,标志着其跨境应用基础设施正式落地,为全球贸易结算提供新路径。

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设计始终围绕 “服务实体经济与民生需求” 展开,形成三大核心优势。一是普惠性与便捷性,它支持 “银行账户松耦合” 功能,用户无需开立银行账户,仅凭手机等移动终端即可使用数字钱包完成支付,尤其适配偏远地区无银行账户人群与短期来华境外居民,有效填补金融服务空白。二是高效与低成本,依托 “支付即结算” 特性,交易可实现秒级到账,且不收取额外手续费,大幅降低零售支付成本;跨境场景中,通过 “数币达” 平台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联通,中小企业跨境结算周期从 3-5 天缩短至分钟级,手续费降低超 50%。三是安全与可控,采用混合技术架构兼顾交易效率与数据安全,通过 “可控匿名” 设计实现 “交易可追溯、身份可保护”,既防范洗钱等违法活动,又保障用户隐私。
当前,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已从国内零售向跨境贸易、数字资产等领域延伸。国内层面,覆盖购物消费、工资发放、社保缴费等超 1000 万个场景,2025 年试点地区交易规模突破万亿级;跨境层面,通过国际运营中心搭建的区块链服务平台,实现物流、金融等跨领域系统协同,探索数字证券、碳排放权等资产的合规跨境流通;创新层面,数字资产平台推动债券等传统资产链上发行,构建 “资产确权 — 支付结算 — 登记核销” 的全流程闭环服务。
需要明确的是,我国对私人发行数字货币始终持严格监管态度,仅认可数字人民币作为法定数字货币。这一立场既源于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,也因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已充分满足数字经济对法定货币的需求 —— 其价值锚定国家信用与经济基本面,而非黄金或加密资产,不存在私人代币的价格波动风险与合规隐患。
综上,我国研发的数字货币即数字人民币,是立足 M0 定位、服务数字经济的法定支付工具,其中心化管理保障安全可控,双层运营提升服务效能,场景拓展覆盖民生与跨境领域。从技术研发到落地应用的全流程,彰显了我国在法定数字货币领域的战略布局,也为全球货币数字化提供了 “中国方案”。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