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主流数字货币体系中,“GM” 和 “GS” 并非被广泛认可的合规币种,而是多指向小众社区代币、空气币或特定项目的测试代币,其发行与流通缺乏监管约束,且多数与 “割韭菜”“炒作骗局” 相关联,需从源头认清其非合规本质与高风险属性。
“GM” 币的常见指向是 “社区 meme 代币”,无实际价值支撑。“GM” 本是加密货币社区的日常问候语(“Good Morning” 缩写),部分投机者借势发行同名代币,宣称 “打造社区共识币”,实则无任何技术架构、应用场景或团队背书。这类 GM 币多通过去中心化交易所(如 Uniswap)上架,无任何审核流程,发行者可随意设定总量(常为千亿枚级别,看似单价低易吸引散户),并通过拉群宣传、虚假 K 线炒作吸引投资者入场。例如 2024 年某 GM 币上线后,发行者通过 “拉新返佣” 诱导用户买入,72 小时内将价格拉高 10 倍后集中抛售,导致 95% 以上投资者亏损,这类代币本质是 “击鼓传花” 的庞氏骗局,与此前提到的 “低总量小众币种炒作风险” 逻辑一致,且因无稀缺性设计,崩盘速度更快。

“GS” 币多与 “虚假项目包装” 相关,常见于传销式募资。市场上的 GS 币常被包装成 “生态公链代币”“跨境支付币”,编造 “与某海外机构合作”“获千万美元融资” 等虚假信息,甚至伪造白皮书与团队背景(如盗用其他项目开发者信息)。其运作模式多为 “私募 + 拉层级”:先以 “早期私募折价” 吸引首批投资者,再鼓励投资者发展下线获取代币奖励,形成传销网络。例如某 GS 币项目宣称 “总量 1 亿枚,私募价 0.1 美元,上线目标 10 美元”,通过微信群、短视频平台大量推广,募资超 2000 万元后,发行者直接关闭官网与交易通道,卷款跑路。这类 GS 币不仅无任何实际价值,还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,与此前解析的 “数字货币私募项目诈骗” 特征高度吻合,参与者可能面临资金清零与法律追责的双重风险。
需特别警惕的是,“GM”“GS” 类代币均未通过任何国家监管审核,且存在三大核心风险:一是技术风险,多数无真实区块链底层,仅为以太坊等公链上的 “ERC-20 空气币”,智能合约可能存在后门,发行者可随时转移全部资产;二是流动性风险,因交易深度差,投资者买入后可能无法卖出,尤其在价格下跌时,易出现 “无量跌停”;三是法律风险,我国明确禁止任何虚拟货币的发行与交易,参与 GM、GS 币投资,若涉及传销或集资诈骗,参与者可能被认定为共犯,承担法律责任。
对比此前提到的门罗币、达世币等低总量币种,GM、GS 类代币既无稀缺性设计(多数总量庞大且无销毁机制),也无生态应用支撑,完全依赖炒作维系价格,风险远高于传统加密货币。在此提醒,切勿被 “高收益”“社区共识” 等噱头迷惑,任何未经监管批准的数字货币,均存在极大诈骗风险,需坚决远离。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