需首先明确核心前提:我国自 2021 年起已全面禁止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,持仓虚拟币本身虽不直接违法,但参与交易、炒作等行为属非法金融活动。此前部分中国人持仓虚拟币,并非基于合规投资需求,而是受 “投机暴富预期”“认知偏差”“信息误导” 等因素驱动,背后暗藏多重法律与资金风险,需从根源剖析行为逻辑。
投机暴富心理是最核心驱动因素,虚拟币 “短时间高收益” 的虚假表象,吸引大量追求短期回报的人群。2020-2021 年虚拟币牛市期间,比特币从 1 万美元飙升至 6.9 万美元,部分山寨币甚至出现 “单日涨幅 10 倍” 的情况,这类极端行情通过社交平台、短视频渠道广泛传播,形成 “造富神话” 效应。例如,某社交平台上频繁出现 “大学生炒币 3 个月赚 10 万”“普通人靠虚拟币实现财富自由” 等虚假案例,诱导部分人产生 “快速获利” 的侥幸心理,忽视虚拟币 “无价值支撑、价格操纵性强” 的本质。尤其年轻群体,因风险承受能力认知不足、对 “新兴事物” 好奇,易被 “以小博大” 的噱头吸引,通过境外平台、私下交易等违规渠道持仓,期望复制 “造富神话”,却未意识到这类收益本质是 “击鼓传花” 的投机游戏,最终大概率面临亏损。
对 “区块链技术” 的认知偏差,导致部分人误将虚拟币与技术价值绑定。区块链技术作为新型技术,被我国明确鼓励在实体经济中创新应用,但部分人混淆 “区块链技术” 与 “虚拟币” 的概念,认为 “持仓虚拟币就是投资区块链技术”。这种认知偏差源于两方面误导:一是部分虚拟币项目方刻意包装 “技术创新” 概念,将代币与 “元宇宙”“Web3.0”“去中心化金融” 等热点绑定,宣称 “代币价值源于技术突破”,实则项目仅为 “空气币”,无任何实际技术落地;二是境外平台与违规中介通过 “技术科普” 名义,传播 “虚拟币是区块链技术唯一应用” 的错误观点,掩盖其炒作本质。例如,某境外平台曾推出 “区块链入门课程”,核心内容却是 “如何通过持仓虚拟币获利”,误导用户将技术认知转化为持仓行为,忽视虚拟币与区块链技术的本质区别 —— 前者是投机工具,后者是技术手段,二者无必然关联。

信息不对称与社交圈层影响,推动部分人跟风持仓。虚拟币炒作多依赖 “圈层传播”,部分人因亲友、同事的推荐跟风入场,缺乏独立判断。一方面,违规中介通过 “社群营销” 方式,在微信群、QQ 群中发布 “虚拟币价格预测”“持仓盈利截图”,营造 “多数人都在赚钱” 的虚假氛围,利用 “从众心理” 促使用户持仓;另一方面,部分人因信息渠道单一,难以获取监管政策与风险提示,仅接触到 “盈利案例”,未了解到 “爆仓亏损”“平台跑路” 等真实风险。例如,某地区曾出现 “家族式炒币” 现象,由家族中 “最先接触虚拟币的人” 带动亲属持仓,最终因价格暴跌导致整个家族资金亏损,这类案例正是 “圈层跟风” 的典型后果。此外,部分人因 “担心错过机会” 的焦虑心理持仓,在 “别人都在赚,我不参与就亏了” 的情绪驱动下,盲目入场,忽视自身风险承受能力。
对监管政策的认知模糊,导致部分人误判行为合规性。尽管我国多次明确禁止虚拟货币交易炒作,但部分人因 “境外平台合规”“他人都在做” 等错误认知,误判持仓与交易的合法性。例如,部分人认为 “通过境外持牌平台交易就是合规的”,却忽视我国监管政策的核心 ——“境外平台向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非法”;还有人认为 “仅持仓不交易就不违法”,却未意识到持仓行为易引发后续交易冲动,且资产面临 “平台跑路”“黑客攻击” 等风险,最终仍可能涉及非法活动。此外,部分违规中介通过 “政策解读” 名义,曲解监管要求,宣称 “监管仅禁止平台,不禁止个人持仓”,误导用户放松警惕,形成 “持仓无风险” 的错误认知。
需强调的是,我国对虚拟货币相关活动的监管态度明确且坚决,持仓虚拟币虽不直接违法,但一旦涉及交易、转账、质押等行为,即属非法金融活动,面临资金损失、法律追责等风险。从实际案例来看,部分持仓者因平台跑路无法提现、因价格暴跌资产缩水、因参与交易被冻结账户,最终得不偿失。随着监管持续加强,境外平台向境内提供服务的渠道不断被封堵,持仓虚拟币的风险只会持续加剧。
综上,部分中国人曾持仓虚拟币,是投机心理、认知偏差、信息误导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但此类行为与我国监管要求相悖,且面临多重风险。认清虚拟币的投机本质与非法属性,坚决远离相关活动,才是保障自身财产安全与合法权益的唯一选择。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