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早已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属于非法金融活动,但现实中仍存在虚拟货币交易行为,这并非因为其 “合法合规”,而是源于跨境监管难度、境外平台运作、投机心理驱动等多重因素。结合前文对虚拟货币砸盘、诈骗等风险的分析,厘清虚拟货币 “仍有交易” 的背后逻辑,能帮助公众更清醒地认识到 —— 此类交易的 “存在” 不等于 “合法”,反而暗藏更大风险。
从核心原因来看,虚拟货币仍有交易的关键在于跨境监管的复杂性。虚拟货币交易依托互联网进行,无物理边界限制,大量非法交易平台将服务器架设在境外,面向中国用户提供交易服务。这些平台通过境外注册公司、使用加密通信工具(如 Telegram、Signal)、采用虚拟货币结算等方式,规避我国监管 —— 用户可通过境外平台注册账号,用比特币、USDT 等虚拟货币作为交易媒介,或通过 “地下钱庄” 将人民币兑换为境外法定货币后入金,整个过程隐蔽性极强。尽管我国通过封堵平台域名、打击非法资金流转等方式加强监管,但境外平台常通过更换域名、跳转链接等手段 “换皮” 运营,监管部门难以一次性彻底清除,给了非法交易可乘之机。
其次,部分投资者的投机心理是交易存在的核心驱动力。虚拟货币价格波动剧烈,短期内可能出现数倍涨幅,这种 “一夜暴富” 的诱惑让部分投资者忽视法律风险与市场风险,主动寻找境外平台参与交易。他们或通过社交媒体(如微信群、论坛)获取境外平台链接,或委托 “代投” 参与虚拟货币交易,认为 “只要不被监管查到就能获利”。正如前文所述,虚拟货币交易本质是 “零和游戏”,投资者看到的 “短期收益”,实则是其他投资者的亏损,且最终大概率会因平台砸盘、诈骗、爆仓等问题血本无归,但投机心理仍让不少人抱有侥幸。
再者,技术手段的隐蔽性为交易提供了操作空间。虚拟货币依托区块链技术,具有匿名性特征 —— 用户通过 “钱包地址” 进行交易,无需实名认证,资金流向难以追踪;部分平台还推出 “去中心化交易” 模式,不依赖中心化服务器,交易直接在用户钱包间完成,进一步增加了监管难度。此外,一些不法分子将虚拟货币交易与 “元宇宙”“Web3.0” 等新概念捆绑,包装成 “数字经济创新”,误导公众认为其 “具有发展前景”,吸引更多人参与交易,变相维持了非法交易市场的活跃度。
还需注意的是,部分地区监管执行存在差异,也让非法交易有生存缝隙。我国对虚拟货币交易的监管政策明确,但在实际执行中,不同地区对 “境外平台境内引流”“个人私下交易” 等行为的查处力度存在差异;部分基层监管部门对虚拟货币交易的技术逻辑、运作模式了解不足,难以快速识别隐蔽的交易行为。同时,虚拟货币交易涉及 “资金跨境流转”“网络安全” 等多个领域,需要多部门协同监管,在协同机制完善过程中,也可能出现短期监管空白,被非法平台利用。
但必须明确的是,“虚拟货币仍有交易” 绝不等于 “其交易合法”。我国监管部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:一方面,持续封堵境外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的境内访问渠道,打击为交易提供资金结算的 “地下钱庄”“第三方支付”;另一方面,通过案例宣传、风险提示等方式,警示公众参与虚拟货币交易的法律风险与经济风险。正如前文所述,参与虚拟货币交易不仅可能遭遇砸盘、诈骗,还可能因资金涉及非法活动面临损失无法追回的后果 —— 即便交易 “暂时存在”,其风险也远大于所谓 “收益”。
公众需彻底摒弃 “虚拟货币有交易就代表安全” 的错误认知:此类交易的存在,只是非法平台与投机者在监管缝隙中钻营的结果,而非其 “合法” 的证明。远离所有虚拟货币交易,选择银行、证券等合法金融渠道,才是守护财产安全、规避法律风险的唯一正确路径。














